通威集團劉漢元:多晶硅產能過剩說值得商榷
2010年03月29日 8:42 10167次瀏覽 來源: 華西都市報 分類: 稀土
那么出現“產能過剩”的說法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大家的認識不完全統(tǒng)一。因為它涉及很多
自然科學和專業(yè)知識以及對能源多方面的把握;第二,整個多晶硅產業(yè)是一個高技術產業(yè),它需要很高的自動控制技術,很高的管理水平,很高的設備單機和系統(tǒng)可靠性,才能夠生產出真正符合要求的多晶硅。這些技術掌握在歐、美、日、韓等國家手里,實際上有30-50年。中國前幾十年也在這方面的科技投入上做了很多嘗試,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們未能進入主流應用,算是跟著別人發(fā)展了幾十年,而近3-5年來在多方面強大的力量投入和有效的企業(yè)運行機制下,干了過去30-50年沒有干成的事情——成功掌握了這項技術并規(guī)模化使用。
5年以前,中國生產太陽能電池的多晶硅99%以上靠進口,2009年我們自己就供應了50%的多晶硅,這是個非??斓乃俣?。去年大家就在說過剩了,卻沒有想到去年50%還是要靠國外進口。所以“過剩說”真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今年我們1/3的多晶硅還要靠進口,明年后年能夠自身滿足就很不錯了。
C
多晶硅高污染高排放已成過去時
記者:這兩年行業(yè)外的人對多晶硅生產還有著高污染、高排放的認識,不斷呼吁對環(huán)境不友好的產業(yè)進行更多限制。
劉漢元:這是過去形成的概念了。很多年前,國人沒有掌握技術時,回收利用基本沒有辦法進行。所以排放出的四氯化硅和氯化氫有時候簡單地把它一沖了之,造成了排放上的污染。而新的生產工藝,包括國內主流的正規(guī)廠家,是不可能看到漫天漏氣、滿地污染的現象的。這是一個現代企業(yè)的概念,環(huán)保的治理幾乎做到零排放。
如果中間的工藝控制得當,本身并不消耗能量,消耗能量的是生產過程當中維系生產工藝時消耗掉的一部分能量。為什么大家說它是高能耗?因為生產制造它的過程當中,每一公斤多晶硅確實要消耗差不多100-200度
電,粗一看確實很高。但仔細一算,我們現在算下來的結果是,投入1度電來生產多晶硅,最后形成太陽能光伏組件,它在有效的生命周期內能回報15-20度電,最高可達20-30度電。這在人類的能源消耗歷史上絕無僅有。
因為我們的能源過去幾乎都是消耗了就不再復返。誰可以把汽車開出去溜一圈后,把排出的廢氣收回來再變回一桶油?我們的能源從來都是消耗后轉化成另一種物質,從能源的角度來看,不可能產出大于投入。而光伏發(fā)電相對于做了一個能源轉換器,太陽光不斷地照射地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源源不斷地享受清潔能源。沒有核污染,沒有其他排放。如果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要有質的飛躍,這些以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使用,必須是我們未來幾十年要解決的問題。
D
投資于能源轉換效率最高的產業(yè)
記者:新能源的實現方式也有多種,你為什么只投資于太陽能光伏產業(yè)?
劉漢元:根據哥本哈根會議上提出的2050年排放限制的規(guī)定,如果廣泛使用新能源,將不再是什么棘手的問題。目前已經成熟的光伏發(fā)電,轉換效率基本可以達到15-20%。其它類似原理的技術,還有可能把這種效率提高到30-50%。
15-20%的效率是個怎樣的概念呢?石油、煤炭、天然氣,對光能的轉換效率不會超過萬分之一到億分之一這樣一個數量級。人類可以依賴的生物質能源(玉米(資訊,行情)、小麥(資訊,行情)、水稻、到可以吃到的果實為止),對光的轉換效率也不到1/100。如果對這1/100要進一步生產成生物柴油或者是燃燒的酒精,這中間的效率又只有其中的30%。也就是說光能的轉換效率到工業(yè)酒精、生物柴油為止,不會超過0.3%。
0.3%和15-20%相比,基本上是提了50-100倍的效率。前段時間我測算了一下,我們可利用的草原面積大約是我們現在在耕種的土地面積的2.5倍。我國的草原面積有3億5000萬公頃,相當于350萬平方公里,約等于我們全國
陸地幅員面積的1/3。這些草原其中相當一部分現在處于荒蕪狀態(tài),只要利用它們面積的1%來搭建光伏發(fā)電站,就可以發(fā)出我們現在總量的電力。
責任編輯: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ikesush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