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鎏金伎樂紋銀盞托鑒賞
2011年10月26日 10:47 3576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金屬器皿 作者: 郝小奇
大唐西市博物館藏有一件唐鎏金伎樂紋銀盞托,盞托高足中空,通高4.8厘米、直徑15.2 厘米。盞托的托盤由上下兩面組成,折邊壓合。上面光素,中高凸,為六瓣圓形,外圈稍低,六瓣相擁;下面,亦分六瓣,分別飾有樂舞人物,人物均穿翻領長衫,下著長筒尖頭靴,披帛,腳踩胡旋舞毯,伎樂各持箜篌、排簫、拍板、羯鼓、橫笛似在吹奏,舞者隨樂起舞。托盤口沿處飾折帶形紋,每瓣連接處飾以半蓮和草葉紋,底紋作菱格形分割,中填魚子紋;六瓣圈底,喇叭形高足;器通體紋飾鎏金,裝飾華美,畫面生動,工藝精湛,為晚唐金銀器中佳品。
唐代的很多金銀玉器上都飾有伎樂紋,雖然畫面結構、動態(tài)特征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普遍存在,但伎樂的形態(tài)均是舞蹈和奏樂,而且從人物體態(tài)特征看也大多為西域胡人。唐伎樂紋飾金銀器的這一特點,是和制作者多為從西域移民來的粟特工匠以及長安城里“胡風”熾盛事事“尚胡”有著密切關系。從出土物以及文獻記載看,唐人的衣食住行無不滲透著西域各民族的風格,“衣服冠帶盡顯胡風”。在這股炫目的胡風中,最令時人迷醉的是胡樂胡舞,連唐代宮廷的“十部樂”里也糅合了西涼、天竺、龜茲、高昌等國的音樂成分。當時外來樂舞盛行,如奇異的“舞獅”、雄健的“胡騰”、飄逸的“胡旋”、柔婉的“柘枝”、凄美的“涼州”、蒼古的“甘州”等皆是來自西域,大家耳熟能詳?shù)膶m廷大曲“霓裳羽衣曲”,里面也不乏從西域舶來的因子?;始屹F胄們讓胡人工匠把這種葆有域外特征的樂舞笙歌場景記錄在自己最為喜愛的金銀器上就十分自然了。另外它的制作者也是一些由西域東遷的胡匠,這為真實生動地記錄這一樂舞場景提供了參考。
?。ㄗ髡呦荡筇莆魇胁┪镳^副研究館員)
責任編輯: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ikesush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