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破尷尬境地 國有地勘單位欲實行分類改革
2013年03月22日 8:42 16651次瀏覽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分類: 重點新聞
礦權爭議
而除了國有地勘單位沉重的歷史包袱,產權問題也不容忽視。
金航認為,產權缺失也使地勘單位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yè),使地質人看不到希望。地勘單位的產權應該就是探礦權和它轉換成的采礦權(也是地勘單位的唯一產品),包括對它們所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力權。
調研報告認為,地質找礦成果與國有地勘單位發(fā)展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沒有建立起來,這是地勘單位發(fā)展能力薄弱和職工生活貧困的根源。
金航介紹道,過去地勘單位找的礦基本交給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地勘行業(yè)低迷,一些國有地勘單位為了過冬,廉價將手上礦權轉讓,“如今我們手上根本沒有礦權”。現(xiàn)在探礦權主要實行招拍掛,地質隊由于資金實力比不上有實力的企業(yè)和個體老板,所以一些探礦權經常被社會資本拍走。
這也造成一方面,擁有技術和經驗的地質隊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上拿不到探礦權。因為每個地質隊后邊都站著一個資本代理人,手中高舉著寫有“N+1”的牌子,地質隊出價多少,他總是會多出1萬元。而牌子上邊還寫著一行小字:“多投的錢,從雇傭地質隊中補回來。”
另一方面,拿到探礦權的大大小小的投資者并不懂地質找礦。他們想的是如何炒作探礦權,圈而不探、待價而沽,或者用極低的價格壓榨、剝削勘查單位和地質勞動者。由此,搞亂了勘查市場,影響了找礦突破。
“N+1很正常,如果搞招拍掛,90%的地勘單位競爭不過社會上的單位,經濟實力有限。地勘單位給人找礦就是給人打工。”金航說。
但也有人質疑,如果給國有地質勘探單位配置礦權,是不是會造成國進民退?前述業(yè)內人士表示,以后劃分為公益類的地勘單位,國家將不會配置礦權。而對一些轉為企業(yè)的地勘單位,則考慮會配置一些礦權,“這等于是扶上馬送一程”。
內蒙古在地勘單位轉企方面走在前列,而對于轉企的國有地勘單位給予很多優(yōu)惠政策。內蒙古剝離地勘單位沉重包袱如離退休人員經費問題等,自治區(qū)財政連續(xù)幾年都每年投入20多億元用于地質找礦,增加資源儲備,并規(guī)定政府出資勘查的礦產地,有償轉讓后提取10%獎勵地勘單位。
為了支持地勘單位勘探、開發(fā)一體化發(fā)展,內蒙古給新成立的三家公司配置了部分礦業(yè)權,使地勘部門擁有資源,加速了骨干企業(yè)培育,迅速形成支柱產業(yè)。因此地勘行業(yè)也有“內蒙古模式”的美名。
“我覺得不能叫模式,模式是可以仿照的,但是他們的做法沒法學,因為各個地方不一樣,這與資源豐富程度和地方政府重視有關。”上述業(yè)內人士說。
責任編輯: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ǎng):www.ikesush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wǎng)聲明:本網(wǎng)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wǎng)”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wǎng)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wǎng)(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wǎng)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wǎng)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