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印象
2014年10月24日 13:42 3754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文學雜談 作者: 張燎原
曾經讀文學大師沈從文的中篇小說《邊城》,便對邊城留下了雄渾大氣的印象,被邊城的景、邊城的人、邊城的故事牽引、纏繞、感動。
帶著幾分神秘,攜著幾分向往,受朋友之邀,驅車啟程,開住那魂牽夢繞的邊城。沿途,路橋平坦,稻豆清香,從花垣縣城下高速后,大約半個鐘頭就到了目的地。
沈從文描繪的秀雅“邊城”享譽天下,卻很少有人知道,大師筆下的“邊城”就是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縣的茶峒古鎮(zhèn)。
茶峒,地處湘西崇山峻嶺中的一個古老小鎮(zhèn),始建于嘉慶八年(1803年)。它與貴州省松桃縣迓迎鎮(zhèn)、重慶市秀山縣洪安鎮(zhèn)隔江相望,自古有“一腳踏三省”的美譽。2005年,茶峒更名為邊城鎮(zhèn),大山深處璞玉般古老的村寨,從此進入游客們的視野中。
這里,依山傍水,左儂九龍山,右傍香爐山,面朝鳳鳴山,清水江流經茶峒的水域與酉水相連,酉水河彎彎曲曲繞城流入清水河。岸邊是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的吊腳樓。
這里,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繁華盛世,是商旅云集之地和兵家必爭要塞??谷諔?zhàn)爭時期,蔣介石的殘兵敗將經此地逃往四川,當時也有許多流亡學生和小商人避難于此,國民政府于民國三十年(1941年)在這里辦了“國立茶峒師范學校”,現在學校的舊址仍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劉鄧大軍也是從這里挺進大西南的。
這里,以土家族、苗族、漢族人口居多,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自古以來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沈從文的《邊城》更是讓這里蜚聲中外。小說將茶峒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古樸的風俗、諄樸的人情融為一體,勾畫出田園牧歌般的風貌,凝練出湘西獨有的、詩一般美的境界。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的茶峒古鎮(zhèn)為背景,以撐舵老人的外孫女翠翠和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以抒情詩般的優(yōu)美筆觸,描繪了端午節(jié)賽龍舟、月光下唱歌示愛等湘西地區(qū)特有的風土人情,借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人性的善良與心靈的純凈。
這里,建起了34級石頭臺階組成的近萬米沿江風光帶,清水江兩岸的吊角樓依舊壯觀,穿斗式結構,與以前不同的是水泥柱代替了木樁,青磚代替了板壁,但有一處木樓是特意保存的,相傳翠翠當年就是在這一木樓上看她的情人在江里捉鴨子的。據朋友介紹,每年端午節(jié),三省邊境的年輕男子都會在清水河上賽龍舟,抓鴨子,而兩岸的女子則站在江堤上、吊角樓上為他們加油鼓勁。
來到這里,一個周長不到500米的翠翠島是必去的,一尊翠翠的石雕像突兀在島的中央,陪著她的是那條黃狗。翠翠正癡情地在等待著心上的人回來,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她始終佇立遠望。
這里,《邊城》中描寫的那個渡口還在,不過,昔日的渡船變成了“拉拉渡”,牽連拉拉渡的是一根鋼索。拉拉渡是兩岸邊民來往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擺渡的還是個老人,只是不見翠翠和黃狗了。
來到茶峒,一定要體驗一下拉拉渡,坐在渡船上回望茶峒碼頭,會看見崖壁騰草的遮掩下,刻著“邊城”兩個紅色大字。渡口的對面,就是洪安碼頭,當年劉鄧大軍就是由此處登岸入川的。
置身于邊城,人們游離于小說與現實之中。返程途中,倚窗回首,細細品味著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邊城,被這美麗祥和的古鎮(zhèn)陶醉著,被這雋秀神奇的土地吸引著,被這方剛剛留下我的足跡和思緒的山水牽掛著……期待這里明凈的風光,諄樸的民情、美麗的故事永遠延續(xù)下去。
責任編輯:陳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ikesush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