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恩菲巴新瑞木項目受到業(yè)內專家高度評價
2015年07月30日 9:32 7166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重點新聞 作者: 姚海晶
7月2日~7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協會組織同行專家對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和瑞木鎳鈷管理(中冶)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巴布亞新幾內亞瑞木紅土鎳礦資源高效開發(fā)利用綜合技術研究》項目(以下簡稱“瑞木項目”)到項目現場開展為期6天的科技成果鑒定工作。
瑞木項目位于巴布亞新幾內亞馬當省,建成處理紅土鎳礦原礦321萬噸/年(干基)的規(guī)?;S,可實現年產氫氧化鎳鈷中間產品7.9萬噸/年(干基),按金屬計鎳為3.26萬噸/年、鈷為3335噸/年;副產約16萬噸/年的商品級鉻鐵精礦。項目是我國迄今為止已成功實施的海外有色礦業(yè)投資最大的項目,集采、選、冶為一體,包括露天開采、選礦、礦漿管道輸送、冶煉、尾渣深海填埋等主體工程,以及碼頭、電站、供電供水系統(tǒng)、硫酸廠、石灰石廠、橋梁和公路等公輔設施。項目采用的高壓酸浸處理低品位紅土鎳礦資源工藝是目前世界上難度最大、技術最先進和最具挑戰(zhàn)性的濕法冶煉工藝。2012年12月該項目正式投產,標志著這一“有色金屬濕法冶煉工藝塔尖上的明珠”已被中國工程技術人員成功摘取,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礦業(yè)工程技術在國際礦業(yè)技術開發(fā)上的地位。
項目采用中國恩菲自主研發(fā)、國際先進的第三代高壓酸浸(HPAL)工藝技術、核心裝備和控制系統(tǒng),其中“三級預熱、三級閃蒸”余熱回收利用技術,提高了余熱的利用率,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解決了高壓酸浸惡劣工況條件下的操作難題,實現了安全、穩(wěn)定、連續(xù)生產,作業(yè)周期達到了10~12個月,較同類工藝技術提高了2~3倍。高壓酸浸系統(tǒng)共分為三個系列,每個系列包括1臺直徑5.1米、總長39米的鋼襯鈦高壓釜,單臺設備總體積760立方米,設備單重750噸,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高壓釜之一。
此外,中國恩菲項目團隊通過不懈努力,開創(chuàng)了恩菲歷史上的多項新紀錄,也創(chuàng)造了世界鎳鈷工業(yè)的諸多技術創(chuàng)新“之最”:世界首次采用“圓筒擦洗-槽式擦洗”洗礦、“水力旋流器分級-螺旋溜槽粗選-搖床精選-磁選提高鉻鐵比”選鉻工藝,解決了紅土鎳礦難洗難選的行業(yè)難題,實現了鉻的資源化利用,并有效減少長距離礦漿輸送沉積、減緩輸送過程中礦漿對管道的磨損;建成世界上第一條投入生產運行的高粘度紅土鎳礦長距離礦漿輸送管道,采用大管徑、低濃度、自流為主的低成本運行方式,輸送距離達到135千米,終端配備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上最大的消能站,有效解決礦漿末端消能問題;采用氫氧化鈉沉鎳鈷新技術,大幅度改善礦漿沉降、過濾、洗滌性能,產品含水較同行業(yè)降低20%;世界首次采用深海填埋技術處理紅土礦冶煉尾渣等,環(huán)保安全,滿足國際最嚴格的定期跟蹤檢測要求,堪稱行業(yè)環(huán)保典范。
與會專家認真聽取了項目匯報、審閱了鑒定資料、考察了生產現場,經質詢和討論后,一致認為:該項目提供的鑒定資料齊全,數據翔實,符合鑒定要求;項目各工藝環(huán)節(jié)合理銜接及匹配,有效作業(yè)率高,產品質量高;安全環(huán)保,清潔生產,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項目自主研發(fā)的洗礦及選鉻、長距離礦漿管道輸送、高壓酸浸、尾渣深海填埋多項新技術應用成功;是中國首次在紅土鎳礦全濕法冶煉技術工程化實施的成功案例,亦是國內開發(fā)同類海外鎳資源的成功典范。
責任編輯: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ikesush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