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銅權:公不離婆 秤不離砣
2016年05月01日 8:53 13386次瀏覽 來源: 收藏快報 分類: 金屬器皿
“公不離婆,秤不離砣。”作為一套稱重量的器物,在我國古代,秤桿被稱為“衡”,秤砣則被叫做“權”?!稘h書》中就這樣記載:“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正是由于這個緣故,漢語詞匯中也就逐漸演變出“權衡”一詞。
相傳,桿秤的發(fā)明者是春秋時期的陶朱公范蠡。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共十六顆星星為記,在秤桿上刻制十六顆星花,故稱為十六兩制秤。秤桿有骨桿、木桿、金屬桿;秤砣有石砣或金屬砣。計量單位也因朝代更替而演變,比如古代時十六兩為一斤,直到上世紀50年代,才改為十兩一斤。
提到“權”,意義最為重大的當屬“秦權”。歷史教科書中說的“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制度”,其中一項即,秦滅六國以后,為統(tǒng)一全國衡制,由官府頒發(fā)“秦權”作為官定的標準器,并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書,通行全國。度量衡的統(tǒng)一對后世影響很大,也是秦王朝富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形狀看,當時的秦權多為饅頭狀,頂鈕系球形,也伴有觚棱形。材質上看,多為銅質,少數(shù)為鐵制,也有陶制的。
必須強調的是,秦代頒發(fā)標準衡器,是執(zhí)行“法度量”的。通常一年一校,國家每年嚴加鑒驗,以保重量絕對精確,在領取或借用時,當面校準,不準有絲毫差池。“權”就是校秤砣,亦即標準秤砣。到了唐代,政府專設監(jiān)校官,衡器經(jīng)校驗后加蓋鈐印方準使用;明代則由其司馬領市司負責校正衡器。歷朝歷代,官方都有嚴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并明令規(guī)定不準私造。
圖中所示是一件元代老銅權,高10厘米,底部直徑4厘米,重695克。從外形上看,此權沿襲了“秦權”的部分制造特征,頂部是帶圓孔的提鈕,底部為三層圓柱形結構,權身分別由8塊觚棱形構成,整件銅權造型優(yōu)美,包漿熟舊,品相完好。特別是銅權身上的四個漢字“至正(1341—1370)年造”,雖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依然清晰可辨,令人稱奇。
“秤砣雖小壓千斤。”清代李光庭在《鄉(xiāng)言解頤》中曾對秤砣這樣描述:“市肆謂砝碼為招財童子,謂秤錘為公道老兒。”權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謂也??梢?,過去秤砣被民間稱為“公道老兒”,實在是形象貼切。在電子秤風靡的今天,回顧歷史,我們看到,秤砣的演變濃縮了一部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它用自身翔實的史實告訴人們:細小秤砣,權衡天下。
責任編輯:陳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ǎng):www.ikesush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wǎng)聲明:本網(wǎng)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wǎng)”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wǎng)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wǎng)(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wǎng)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wǎng)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