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沾了光伏的光”
2017年01月29日 19:16 3551次瀏覽 來源: 經濟日報 分類: 光伏
從銀川市區(qū)沿110國道向西驅車20多公里,記者來到了位于賀蘭山腳下的永寧縣閩寧鎮(zhèn)原隆村。原隆村是個移民新村,村民們近兩年從寧夏南部山區(qū)的固原市隆德縣搬遷而來,故取名原隆村。
走進原隆村,紅瓦白墻,道路整齊。雖然是移民新村,但原隆村的新社區(qū)、學校、衛(wèi)生所、幼兒園、老飯桌等社會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小區(qū)道路旁架設的一排排巨大的光伏板。“我們村可是沾了光伏的光。”在社區(qū)小廣場,村民王大爺告訴記者,這是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公司對村里實行的光伏扶貧成果。“公司與閩寧鎮(zhèn)政府簽訂了脫貧協(xié)議,依托原隆村昌盛光伏科技大棚園區(qū),采取‘政府+企業(yè)+貧困戶’的方式,幫助原隆村7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按期脫貧。”寧夏華盛綠能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永亮說。
走進昌盛光伏科技大棚園區(qū)的29號大棚門口,華盛公司的箱式小貨車正在收香菇,46歲的貧困戶閆蘭蘭身穿藍色工作服,忙著分揀香菇。閆蘭蘭告訴記者,在老家時她種地,丈夫打零工,家庭年收入不到2萬元,生活十分拮據,3個孩子上大學的錢都靠貸款。去年搬遷后,她到園區(qū)上班,每天能掙70元,一年收入將近2萬元。經過一年多的學習,閆蘭蘭已經掌握了香菇種植技術,明年的收入還會提高。
相比種糧食,種植香菇和花卉的技術要求較高。原隆村種植方式粗放落后,為此,華盛綠能公司對貧困戶給予專業(yè)技術培訓和銷售指導。“我的大棚年產香菇1萬多斤,年收入在25000元左右。”貧困戶萬軍紅說,他高度近視,妻子患有輕度精神疾病,屬于殘疾人家庭,在老家時全家6口人年收入不到2萬元。現在大棚收入加上1萬元的托管兜底分紅,家庭年收入超過3.5萬元。
昌盛公司不僅對貧困戶手把手地幫扶,還吸納了一些脫貧戶在光伏科技大棚園區(qū)就業(yè),幫助原隆村鞏固脫貧成果。
責任編輯:孟慶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ikesush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