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聯(lián)合研究提出華南大地構造演化新模式
2018年04月04日 11:22 4589次瀏覽 來源: 中國國土資源報 分類: 地質礦業(yè) 作者: 姜揚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調中心邢光福研究員為首的科研團隊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林壽發(fā)教授為首的科研團隊合作,研究提出了華南大地構造演化新模式,相關研究成果近期刊發(fā)在國際SCI期刊《Geology》上。
華南大陸由華夏和揚子兩大地塊沿欽杭結合帶碰撞拼合而成,復雜的地質構造演化歷程、多期次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造就了華南大陸豐富多彩的成礦作用,也使其受到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高度關注。近年來,南京地調中心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科研團隊合作開展了華南區(qū)域地質與大地構造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近期,雙方聯(lián)合發(fā)表文章稱,華南元古代—中生代經歷了多地體增生—碰撞、大規(guī)模走滑運動和造山后兩塊體沿剪切帶裂離等一系列重要構造演化階段。華夏地塊由西華夏和東華夏兩個地體組成,兩者之間的界線為本次研究新識別出的主走滑斷層——閩西北斷裂帶。約1.0~0.88Ga格林威爾造山期,包括西華夏和懷玉地體在內的多地體拼合形成聯(lián)合地體。聯(lián)合地體于850~825Ma西向俯沖形成了九嶺地體的弧后—弧體系,隨后于約820Ma與揚子地塊沿贛東北斷裂/縫合帶發(fā)生碰撞,即晉寧造山運動。
早古生代時,西華夏與東邊另一個可能的地體發(fā)生碰撞,即武夷—云開造山運動,導致區(qū)域發(fā)生大規(guī)模加里東期變質變形。之后,該造山帶的一部分和東邊的地體裂離,僅西華夏的東緣殘留下部分早古生代造山帶并保存至今。
東華夏可能屬于靠近古特提斯南緣的一個印支期造山帶,印支期時或之后,沿閩西北斷裂發(fā)生大規(guī)模左行走滑而遷移至現(xiàn)今的西華夏東部;江山—紹興斷裂帶的運動,將聯(lián)合地體分隔成變質程度較低的懷玉地體和變質程度較高的西華夏變質巖兩部分。
上述華南大地構造演化新模式,對于進一步從全球構造觀認識華南地質、華南區(qū)域成礦地質背景和深部成礦規(guī)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責任編輯:陳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ikesush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